《八佰》:哭着看完全片,失败比胜利更有力量

没有去电影院看《八佰》,网站视频上线之后,第一时间点了开,哭着看了整部电影。

影片地结束来得有些突然。谢晋元中枪,倒在桥上,用力支撑着。在他周围是奋力挣扎着过桥的兄弟,对岸是一双双伸向战士的手。"八佰",两个血红大字赫然打在了屏幕上,结束。

桥,过去了吗?谢团长,活下来了吗?

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两个问号。弹幕上的小伙伴,告诉我,在这里谢晋元并没有死。但小伙伴们的关注点,更多的在于为什么要撤退,而不是拼死一战?宁愿战死,也不撤退。

我关掉了视频,心中的爱国之情,也和弹幕上的小伙伴一样,被点燃了。

只是,我不认为坚持战斗比撤退更具有英雄气概。两个多小时的电影,四天的坚守,退和战,已经不足以为这些英雄评分了。

《八佰》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,失败是这场战斗早已写好的结局。

为什么要拍一场以失败为结局的战斗?



胜利虽能鼓舞人心,失败却可以刺穿人的心灵。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,救不了沦陷的上海,却唤醒了四万万国人共同抵御外侮的决心和斗志。盛世之下的我们,更应该直面曾经的失败与屈辱,才能理解胜利与和平来之不易,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。

我想这是《八佰》的意义所在。

全片第一个泪崩的瞬间,来自于绑着一身炸药奋不顾身往下跳的战士。

片尾彩蛋中,陈树生的照片是空白的。

他跳下楼,粉身碎骨的一瞬间,尸首也荡然无存。留下的唯有他的名字和一块破布,请连长带给他的妈妈,上面用血写着写着:舍生取义,儿所愿也。

爆炸声响起,一个名叫刀子的小混混冲到了河边。他的头发遮住了面容,却依旧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激荡。

何香凝先生望着对面不断跳下的战士,闭上了眼睛,随后又满含热泪说道:"国人皆如此,倭寇何敢?"

中华民族已经沉睡了太久。东北沦陷,华北沦陷,如今到了上海。上海一旦沦陷,下一个沦陷的就是国都南京。

三个小时过去了,日本人没有打下四行仓库。

这场小小的胜利,唤醒了河对岸"天堂"里的民众。

刀子,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。他是生活在"天堂"里的人,衣食无忧,战争也影响不到他的生活。安逸的生活,没有留住他。他选择去给对岸送电话线,打小就跑得快,他愿意一试。



最终,他倒下了,国人却站了起来。

《八佰》不是讲述一个胜利的故事,而是讲述一个唤醒的过程。在刀子之前,只想着回家种地的端午被唤醒了;在这之后,油滑的老铁被唤醒了,对岸的民众被唤醒了。

捐钱捐物,支持对岸的战斗,打开闸门,去接应过桥的战士。

撤退,不是失败,而是新的开始。

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被唤醒,老算盘就是个例外。他说自己是文职,只会拨拉算盘,不会打枪。他时时刻刻都要逃跑,最终他成功了,在群情激愤的人群中,他畏畏缩缩的躲在风衣里,握着他被子弹打伤的手指。

他的样子可真丑,想要骂一句"瓜怂"。可是,他的选择有错吗?他只是想活下去,回乡下娶个胖嘟嘟的媳妇,这样有错吗?

每个人都有选择生的权利。当端午拿着枪对着他的头时,最终还是被他的话劝服了。仗,总是要打完的,总要有人活下去的。

"你们都是英雄,我佩服。"他说,但他并不想成为一个英雄。



平生没有碰过女人的羊拐,在听完老铁关于"滋味"的讲述后,悠悠地露出一丝笑容,"真好,下辈子好好尝尝这滋味。"

他也想着活,找个女人,生个孩子。只是他的脑子里,更多的是陈树生跳下去的那一瞬间,还有那块破布,上面写着不认得的、天地良心的话。

生和死,是种选择。如何选择,都不容易。

老算盘的往后余生,苟且安稳。只是不知当有人提起四行仓库时,他敢不敢说一句自己也曾经出现在那里。他应该是不敢的。

陈树生死了,端午死了,羊拐死了,无数个人死了……无数个人活了下来,把这场仗打了下去,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。

仗,总是要打完的,总有人活下去的,可仗更是要有人打的。



林语堂先生在《京华烟云》里借曼娘之口写道:不管中国愿不愿打,中国是不得不打了。

曼娘说要打,中国就真的要打了。

曼娘是谁?她是养在深闺、裹着小脚的女子,是为亡夫穿了一辈子孝衣的处女寡妇。她说:咱们不能束手待毙。

曼娘,就像我们每一个中国人。她逆来顺受,波澜不惊地过着自己的日子,有人欺负到了自己头上,开始还能忍一忍。忍,不能换来风平浪静,那就只能奋起反抗。

不能忍,只能打。这个道理,有些人明白的早些,有些人明白的晚些,早明白的人唤醒了晚明白的人,有些永远也叫不醒的人,藏在自己的壳里,却不敢面对自己的心了。

——End——

图片来自网络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