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爱在黎明破晓前》:高质量的爱情,外表、灵魂缺一不可

我们的火车,好像总与春节有关。

大包行李,拥挤人群,和方便面的熟悉的味道,充斥每节火车厢。

但《爱在黎明破晓前》里的火车,却不是这样。

艺术总是高于生活不是吗。

它缓慢地经过绿莹莹的大片草地,低矮而颇有艺术感的独栋别墅,即便是乡村小镇,房屋也是零星散落在遥远的更深处的草坪上,红的墙,白的墙,无不散发出幽静之感。

火车上乘客稀疏,或看书,或看景,即便满怀心事,也是悠闲沉静的状态。

所以,当其中一对夫妇在大声争吵理论时,女主角席琳即刻感觉受到了冒犯。

她提着行李看似随机地坐到了别处,这个别处,正是杰西所在的位置。

男女主意外邂逅了。

先是眼神交流,点头微笑,进而聊了聊彼此手中的书,后来约着去餐车吃饭。

他们一直聊。

那么有趣,那么投机,那么互相让对方眼前一亮。

世间好看的皮囊千千万,有趣的灵魂却是万里挑一,偏偏电影里的男女主角,两样都有。

最最重要的是,他们都那么年轻。

年轻真的很重要啊,年轻才会有充足的探索的动力,充沛的浪漫的力量,兴冲冲的莽撞或者毋宁说是对未知的激情的渴望。

总之,很快要下车的杰西在临下车前,邀请原本不在维也纳下车的席琳一同在维也纳下车,即便天亮前他就要乘坐飞机前往美国,而席琳届时也将继续坐火车去巴黎。

虽然杰西是非常忐忑,惴惴不安地提出自己的邀请,但席琳还是很快同意了。

事实上,席琳后来主动承认,其实在火车上聊过之后,她心里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和杰西一起在维也纳下车。

这种灵犀相通,对对方怦然心动并试图去将这心动再扩大范围,再往纵深方向推动的想法,是两人身上除了具备爱人的能力之外的更为生猛的无比珍贵的东西。

其实很多人或许都遇到过爱,但有更多的人,考虑更多的不可能性,因此,连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机会的可能都一并丢掉。

既然无法长久,就干脆从不开始。

清醒和冷静,会让人不受伤,却也会让人因此失去更多。

席琳和杰西下车后,就一路在维也纳走走停停,东逛逛,细看看,与此同时,他们一直不间断地在聊着各式各样的东西,童年,祖母,奶奶,死亡,灵魂,父母的爱,自己性格的抗争与怯懦,生活,文学,爱情,音乐,层出不穷的想法,没完没了的念头,以及,在无数观点碰撞背后的情绪被识别被接纳,或者,就哪怕只是有个人听自己在说,看到自己说话时的样子,表达时的哀伤,对他们彼此来说,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治愈。

当然有关于爱情的来回的试探和拉扯,在音像店视听室,他们安静下来听音乐,终于没有聊天,这个时候,他们突然无法遏制地变成一滩水,不可控地流向对方,尽管他们都克制着竭力避免看向对方,但爱意和咳嗽一样无法掩饰,一次又一次,他们不由自主地看向对方,一次又一次地,都精准地在对方刚好望向自己的时候,巧妙地躲开与对方的眼神相接触。

可是啊,他知道她在看他,她也知道他在看她。

后来席琳说,我喜欢我的眼睛看向别处时,你看着我的眼神。

如果说在视听室里暧昧达到最大化,那么,在摩天轮上,爱意就已经将双方溶解,那一刻,他们都想要和对方发生更深层次的灵魂的连接。

他说前半句,她接后半句,他们都那么懂彼此。

也渐渐地深了,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。

关于爱情,势必还要再谈。

彼此坦诚更多更多关于个人的东西,也都肆无忌惮,酣畅淋漓表达了对对方的爱意。

于是,他们在天亮分手前勇敢地在一起了。

纵然最后是火车站前必然的分别,但他们高密度,高浓度,高精确度的爱意,真的是让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浪漫的一生。

在电影的最后,我们的确无法准确去预测他们后来的人生走向,关于爱情的结局,但是,任谁都会觉得,拥有过经历过那样的一天,的确是妙不可言的难以忘怀的无法复制的。

如果一言以蔽之关于他们,可能是缘分。

再深入探讨,定然是两人的外表登对,学识渊博,坦诚,勇敢,性格相投,仍然年轻,仍然满怀希望。

再或许,杰西正好和女朋友分手,而席琳恰困惑于所谓爱情,所以电光石火间,百无聊赖里,虚弱和脆弱交织处,偶然一瞥,便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难以描述,甚至描述出来了想清楚了也无具体的人可以承接的爱情伴侣,终归是,以外表为基础,装满了沉甸甸的丰富的灵魂为内核的情况下,二者融合为一体,才成其为所谓缘分的吧。

当然是要都优秀的两个人,才会有高质量的优秀的爱情,但,并不是只要优秀了,就会配发一份优秀的爱情,优秀只是一种前提,其后,还有很多东西共同作用,才能促成一段可遇不可求的爱情。

正是不可控因素太多,即便人优秀了,依然还要受制于其他方方面面,所以,席琳和杰西的爱情,才会那么使人津津乐道,1995年上映,距今已经快要20年了,豆瓣评分8.8,的确是尤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在其间。

即便不曾拥有,看到过这样的爱情,也很不错啊。

文字原创,图片来自网络。

评论